寶寶說話太晚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原因一:是否家人說的過少 解決方法: ●學語言最終的條件是豐富的語言環境 對剛開始學說話的小寶寶,良好有效的溝通至關重要。寶寶做游戲、玩玩具的時候,是最佳的學說話時機,這時父母要多給寶寶聽和說的機會。使用短小簡潔的短語、短句對寶寶說話,用高低起伏的語調吸引寶寶發音的興趣,引導寶寶說出“關鍵詞” ●提供兒歌、音樂、增加寶寶聽的機會
白天由不愛與其交流的老人或保姆帶寶寶,如果父母晚上仍不和寶寶做游戲、多說話,就會使寶寶缺乏學習語言的環境,造成開口晚的現象。如果無法改變老人或保姆的教育方法,可以嘗試多給寶寶提供一些兒歌、音樂,增加寶寶聽的機會。
原因二:是否家人說的過多 解決方法: ●過盛的語言環境反而會影響寶寶學說話
長時間帶寶寶的大人,如果對寶寶的需求過分敏感、過分關注,總是在寶寶沒有說出需要什么東西之前就搶先去滿足需求,寶寶不說話也能達到目的,時間長了寶寶就不愿開口,本來學會的詞語也逐漸放棄了。這實際上是剝奪了寶寶開口說話的機會。如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馬上把水瓶遞給他,這樣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當寶寶指著水瓶,你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她想干什么,就算僅僅說一個“水”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現在家長都很重視培養寶寶的語言能力,所以常常會不斷地對寶寶說,但是卻忘記了留出時間給寶寶說話,這會阻礙了寶寶說話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和寶寶交流,鼓勵寶寶回答問題,誘發寶寶說話的積極性。這將有助于提升寶寶開口說話的積極性。●成人式長句的交流使寶寶無法理解
有的父母擔心寶寶不愛說話,常常是對著寶寶長篇大論,用成人的交流方式對寶寶說大段大段地說長詞、長句。寶寶在大量的陌生而又聽不懂的詞匯中,無法接受到有用的信息,對抽象的語言不能理解,更無法回應交流,也會逐漸失去學說話的興趣。另外,盡量少用或不用兒化語,比如“吃飯飯”、“喝水水”等。不能把完整語句拆散成單個詞語方式來表達,比如,“梨,蘋果,寶寶,這個,那個?”應直接使用規范的、完整的語句,比如“寶寶想吃梨還是蘋果?”如果媽媽考慮到寶寶太小可能聽不懂,可以多重復幾遍,盡量保證使用的句式長度或難度略高于寶寶的理解能力。規范言語,不要模仿寶寶說話。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達喝水的時候,可能會說“喝水水”。這些不規范的語言形式是寶寶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媽媽在表達這些意思的時候也采用同樣的方式,寶寶以為他的表達是正確的,將會對兒化語進行強化。減少肢體言語表達形式,盡量使用口頭言語來表達。在寶寶難以理解的時候再適當地輔以肢體動作。比如,寶寶要吃餅干,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學說句子,寶寶說“餅餅”,家長可以啟發寶寶說“這是餅干,寶寶要餅干。”
原因三:是否給予了正確的鼓勵和引導 ●尊重寶寶,表揚和批評都要適度和準確
表揚是寶寶智力發展的催化劑,但對于小寶寶來說,寬泛的表揚是不能被理解的,鼓勵一定要具體明確。不要把自己的寶寶與別的孩子強作比較,更不能直接在寶寶面前批評他不會說話,多數寶寶在開口前,都已經有了分辨是非和語言理解的能力。
●理解寶寶,正確回應寶寶的童言稚語
寶寶喜歡模仿大人的發音,一定不要打斷他,更不可用開玩笑的心態去學寶寶模糊不清的發音,這樣會造成寶寶理解上得混淆。當寶寶用可愛的童音與父母交談時,要與寶寶平視,微笑地看著他,用正確的發音給予相應的回答,語速要慢,要不斷地重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