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go 回復: 0 | 瀏覽: 5096 |倒序瀏覽 | 字體: tT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媽豆
223  
寶寶生日
0000-00-00 
帖子
20 
1#
發表于 2018-4-2 09:31 |只看該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發短消息 | 加為好友 | 字體大小: tT
前兩天與高中同學聚會吃飯,平時光鮮亮麗的班長竟然有些憔悴,在大家七嘴八舌地盤問之下,她嘆了口氣道:“我兒子一天到晚不聽話,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打架,回家還要跟爺爺奶奶撒潑,作業不好好寫,奶奶勸了兩句,立刻就哭了?!?/div>
班長結婚結得早,平日里工作也很忙,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都是由爺爺奶奶在照顧,她和老公每天下班回家很晚,連跟孩子說晚安的時間都沒有。

年輕父母仿佛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工作繁忙壓力無處可泄,回家后總是耳提命面地“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要聽話,覺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是在叛逆期,卻從不跟他進行交流,不注重孩子的成長教育。

孩子對家人大呼小叫、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緒焦慮易怒,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父母承擔了大部分的責任,因為孩子的成長在童年時期與家長的教育息息相關。做到這五件事,還給自己和孩子一個更和諧的家庭環境。

1、獨立自主


當下的10后獨生子女比例不小,每個小朋友從小便是被捧在手心里怕融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隨著孩子的成長,更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利是必要的。比如可以從一些小事開始,今天要穿什么樣的衣服,今天想吃什么樣的晚餐等等,給孩子做決定的自由,再將他們可以做決定的事情范圍不斷擴大。

孩子年齡開始增長,能力也逐步增加,做決定的同時讓他去完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務,使孩子有完成任務的驕傲感,提升自信心和自律感。

2、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這四個字首先就包含了一個現代人常常忽略的思維方式,繁雜紛亂的世界中,大家都忙于展示自我,忙著表達自己,卻忘了有些時候也需要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更不用說把這份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需要你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之上,你才能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不僅需要的是一顆真誠的心,還需要摒棄浮躁的思維方式。

3、有效溝通


人類的心理是這樣的,一切禁止行為都意識著加強,越是禁止,就越能激發起人內心深處的反抗抵觸情緒。因此,在與孩子的教育溝通之中,需要作為家長的我們放下焦慮氣憤等情緒,來好好進行溝通。

教條式或者粗暴的言論都會讓人感到不愉快,公正、客觀、具體的信息會降低產生這種心理的可能性,無需用父母的身份來施壓,而是輕言細語地表達出這件事的看法,孩子并不是聽不懂的。

4、接納自我



學會接納也是父母應該學習的課程,從每個生命開始之初,我們看到孩子的第一眼,便接受了他,他出生時的模樣等等。而孩子越來越長大,卻往往想讓他往自己想要他成為的樣子去培養他,逼迫他。

接受對事物觀察能力細致的他,接受因膽怯害羞而不敢在眾人面前歌唱的他,接受因個子太小沒能加入?;@球隊的他,而不是嫌棄他各個方面沒有做到你所要求的。

自我接納,是人對現實自我的一種積極態度,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就自我,但也有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耗費了許多自卑和自我懷疑的忐忑不安,這不是父母應該強加給他們的人生。

弗洛姆說,“我希望我所愛的,能夠按自我的意愿,依其自我的方式生長和發展,而不是服務于我的目的?!?br />
5、提升情商


人除了智商之外,情商也非常重要。智商由遺傳而得,但情商主要是通過后天進行培養的。3-12歲是情商培養的關鍵期,對于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不錯的效果,更有助于他們形成樂觀自信的性格。情商非常重要,越早提高情商,可以讓孩子在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培養良好的情商技巧和知識才干。

從各類客觀方面得出結論,作為父母應當從小開始適當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們能更自信、健康地成長??赡苓€有些父母不知應當如何開始兒童情商教育,也可以選擇由專業老師來培養孩子的情商,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困惑,也給家長們一些教育方向的啟迪。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孩子為什么和別人不一樣? 這5件事, 作為父母捫心自問做到了沒有 ...
快速回復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互聯網清理整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20217粵ICP備09174648號粵網安備案號:4406043013573公安機關備案號: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權所有    版權保護投訴指引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電子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粵網文[2016]7051-1702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20-85505893/18122325185 舉報郵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中國互聯網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kf@mama.c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