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別讓孩子過早戴上眼鏡

收藏 分享 2007-10-18 14:47| 發布者: 媽網客服@jn| 查看數: 834| 評論數: 0|來自: 本站原創

       近視并非一個新話題,可不知從何時起,近視開始走向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孩子,正在慢慢變成“小四眼兒”。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孩子視力下降?近視有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近視低齡化日趨嚴重
  
  近幾年,中小學生的近視人群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近視低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省教育廳體衛藝處最近5年的學生體質調研統計數據顯示,我省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小學生26.77%、初中生54.96%、高中生80.36%、大學生87.67%。在今年省會高中生的高考體檢中,醫務人員發現有些學校的近視率已逼近90%。

  “我們上高中時,一個班戴眼鏡的同學沒幾個,現在是不戴眼鏡的寥寥無幾。”鄭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卓美眼科中心副主任醫師朱冬梅認為,從整體情況看,在校學生的近視率近年還會進一步升高,而且低齡化現象更為嚴重。

  近視原因有很多
  
朱冬梅說,前幾年,據國家對近視者的統計,60%左右的近視是遺傳造成,另外40%左右則由后天不良習慣導致。但從近幾年情況看,后天不良習慣導致近視的人群比例已遠遠超過遺傳近視者。

  科學證明,800度以上的近視都由遺傳造成,僅靠疲勞不會達到800度。但不注意用眼衛生、長時間看電視和上網等都會使視力下降。一部分高度近視者還會出現眼底并發癥,導致戴鏡視力下降等。

  朱冬梅說,后天近視比例的增加與應試教育分不開,說白了是一個社會問題。許多家長從幼兒園就開始給孩子報班。孩子的眼睛在12歲以前正處于發育階段,眼睛過度疲勞和不良習慣很容易造成視力下降。孩子智力開發的確重要,孩子未出生前進行胎教,幼兒階段讓孩子學習舞蹈、繪畫等都有利于智力的開發,但并不一定非要讓孩子學習英語、識漢字。過早識字對開發智力并沒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充其量只能叫強化培訓。這種強化培訓的后果是孩子還沒有上學就已經近視了。

  多措并舉防近視
  
  近視可以預防,即使是先天性,若注意鍛煉和用眼方法,也會有效減緩視力下降的速度。
  
  據了解,為預防近視,我省各中小學都堅持組織學生在課間休息時間做眼保健操,每兩周有一節健康教育課,給學生傳授愛眼護眼知識。教室內的學生座位每一周或兩周調整一次。

  學生的視力問題還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并從去年開始在全國倡導“2+1”活動,即在9年義務教育階段增加體育藝術內容,學校必須要求學生參加活動,通過活動使在校生每人達到兩項體育特長和一項藝術特長。
據鄭州市金水區教體局黨委副書記王國安介紹,要防治學生近視,除了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的努力,還需要學生家長的密切配合。作為國家首批實驗區,鄭州市金水區從去年開始,在全區近8萬名小學生中建立了眼保健檔案,計劃進行3年時間的視力追蹤,將視力變化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家長,提醒家長經常帶孩子到醫院復查和治療。但許多反饋單并沒有引起學生家長重視,復查結果也不上交。

  防治近視有誤區

  在采訪中,一位學生家長說,她的孩子自從戴了近視眼鏡后,近視的度數逐年上升:第一年100多度,第二年200多度,第三年300多度。她覺得戴近視眼鏡只能使眼睛的近視度數越來越高。


  但事實并非如此。朱冬梅認為,眼睛視力在0.6以下者一般都要戴眼鏡。而戴眼鏡也只能是近視者在教室的可視范圍內看清楚。上學階段孩子用眼多,從近幾年的情況看,戴不戴眼鏡,孩子的視力都在下降。戴近視眼鏡既不會使視力好轉,也不會導致視力繼續下降。

  “許多家長要求醫生開具近視證明,想讓老師把孩子調到前排,看得清。實際上,學生坐在第五排前后最好。”朱冬梅說,正常情況下,看5米以外的光線很難導致眼睛近視。如果已經近視了,最好戴度數相當的近視眼鏡,座位離黑板越近,近視的度數反而增加得越快。

  還有一個誤區就是激光手術治療近視。激光手術是通過改變角膜曲率使人的近視得到矯正。但接受手術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18歲以上,另一個是屈光度在兩年之內相對穩定。由于中小學生正處于學習階段,用眼多,視力不斷變化,因此不能選擇激光手術。

最新評論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互聯網清理整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20217粵ICP備09174648號粵網安備案號:4406043013573公安機關備案號: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權所有    版權保護投訴指引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電子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粵網文[2016]7051-1702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20-85505893/18122325185 舉報郵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中國互聯網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kf@m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