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敬佩崔教授的無私敬業精神,不厭其煩地幫助我們這些新手家長們,首先對崔教授表示感謝!我在了解關于輔食問題時發現大多家長的問題是共通的,因此收集了崔教授在論壇的回復,現匯總放上來以便家長們參考,同時也希望為崔教授與家長們減少重復問答的勞動。整理中可能有謬誤及遺漏,請大家指正補充:)
一、輔食添加的作用
輔食添加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添加的營養素彌補單純奶制品的不足,促進孩子健康生長;二是訓練孩子胃腸道功能、咀嚼等生理功能。其中,第一條非常重要。所以,最早添加的輔食應該與孩子生長到4-6個月營養素需求有關。比如:應添加富含鐵的輔食。
所以,滿4個月后應給孩子添加富含鐵的米粉及蔬菜泥等。這些食物不僅容易消化,還具有比較好的味道和形狀。米粉只是基礎,其中可以添加菜泥、肉泥、肉湯等,但是注意不要添加過多的調味品。
至于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那一定等到孩子的磨牙長出后。否則,咀嚼很難完成。
二、輔食添加的時間
輔食開始添加時間應為滿4-6月間,應該最早從滿4個月(也就是第5個月)開始。即使母乳非常充足,滿6個月也要開始添加輔食。輔食添加過早容易造成過敏、排便異常等問題。希望家長相信自己母乳的營養足夠孩子享用至少4-6個月。
注意:4-6個月為輔食添加適應階段。言外之意,不要過于強求孩子必須進食量。鼓勵孩子對飲食產生興趣,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
三、輔食添加的順序
添加輔食的原則應該是循序漸進。輔食添加量要循序漸進地增多。增加的指標是孩子的接受情況,而不是家長的主觀意圖。
1、滿4個月后,最好的起始輔食應該是嬰兒營養米粉(言外之意就是純米粉)。嬰兒營養米粉是最佳的第一輔食,其中已強化了鈣、鐵、鋅等多種營養素,其它輔食所含營養成分都不全面。這樣孩子就可獲得比較均衡的營養素,而且胃腸負擔也不會過重。建議:選用雀巢、嘉寶、亨氏的嬰兒營養米粉。
米粉最好白天喂奶前添加,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兩勺干粉(奶粉罐內的小勺),用溫水和成糊狀,喂奶前用小勺喂給嬰兒。每次米粉喂完后,立即用母乳喂養或配方奶奶瓶喂飽孩子。家長必須記住,每次進食都要讓孩子吃飽,使孩子的進食規律不會形成少量多餐的習慣。在孩子吃輔食后,再給孩子提供奶,直到孩子不喝為止。當然如果孩子吃輔食后,不再喝奶,就說明孩子已經吃飽。孩子耐受這個量后,可逐漸增加米粉。
2、孩子6個月后,米粉內可加入一些蔬菜泥。(大約孩子能夠耐受米粉2-3周后,可以加上少許菜泥。)
3、7-8個月后可開始加蛋黃、肉泥。魚湯應該再晚些,以防過敏。
4、大約孩子10個月時可以進行兩頓完全輔食喂養。
四、蔬菜的簡單制作
蔬菜的簡單做法:洗凈的蔬菜放入滾開水約1-2分鐘后取出,然后剁成菜泥,加入米粉中,混合后一同喂給孩子。最好選擇綠色菜的菜葉。另外,也可將土豆、南瓜等蒸成泥,混在米粉中喂給孩子。
要注意胡蘿卜的做法:將洗凈的胡蘿卜切成大塊,用少許熱油煸炒一下,再放入蒸鍋內蒸成泥。這樣在蒸的過程中,油就會與胡蘿卜素結合,才能保證孩子服用后,身體吸收足夠的胡蘿卜素。
五、嬰兒營養(含輔食添加)的常見問題
嬰兒第一輔食不再是雞蛋黃? 富含鐵的雞蛋黃成為最佳選擇,其實是過去的說法。現在比較容易易于孩子吸收,且富含鐵的輔食應該是嬰兒營養米粉。由于,雞蛋黃中除了含鐵外,還含有一些大分子蛋白質,會導致孩子吸收消化上出現問題,比如便秘等。再者,蛋黃的味道平平,形狀干澀,容易引起孩子反感。孩子不愛吃雞蛋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與雞蛋黃相比,水果或蔬菜泥的味道和形狀都容易被孩子接受。蛋黃已經不再是嬰兒第一輔食了,目前的嬰兒營養米粉才是。因為其中所含營養成分比蛋黃強,而可能出現過敏、便秘等不良反應的機會卻比蛋黃小的多。即使這樣,我們也建議孩子滿4-6個月才需添加輔食。
是否添加米湯和粥?
米湯和粥的營養非常有限,最好添加嬰兒營養米粉。
米湯會影響嬰兒吃奶。
如何添加果水/汁/泥、菜水/汁/泥?
果汁含有很好的營養,但是喝慣果汁的孩子很難接受白水,這樣不利于口腔的清潔。建議孩子滿4個月后添加果泥。將果汁換為果泥,鼓勵孩子喝白水。誘導孩子喝水,可沒有“饑渴療法”。利用一切機會給孩子喝白水就可以了。(鮮榨的蘋果水有些濃,應該加些水才好。鮮榨的胡蘿卜水沒有什么營養。因為胡蘿卜素需要通過油質作為媒介才可吸收。建議:將胡蘿卜切成大塊,在熱油中適當煸炒,再放入蒸鍋內蒸成泥狀。作為輔食的一部分喂給孩子。)
果泥在兩餐之間添加。果泥最好不要與輔食混合,在兩餐之間喂養。水果泥應該在兩餐之間添加。選擇的水果味道不要太重,以免造成孩子對味覺的依賴,出現厭奶和米粉。4個月的孩子可以吃果泥。
菜水的營養價值甚微,主要是蔬菜的色素。我不認為有必要添加。同樣添加輔食后可考慮添加菜泥。
有無必要補充鐵、鋅、維生素D等藥物? 嬰兒營養米粉是最佳的第一輔食,其中已強化了鈣、鐵、鋅等多種營養素。所以,我不認為非要補充鐵、鋅等藥物。
孩子如果每日配方奶入量多于500毫升,就沒有必要添加維生素D了。只要選擇的配方奶是真正的嬰兒配方奶粉,就不必補充其它營養添加劑(鈣、鋅、鐵等等),當然也不需補充維生素D。
孩子何時可以添加鹽? 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是1歲以后。即使那時,也只是極少量。對于寶寶對輔食不感興趣,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應該主要是大人的錯誤所致。比如:早期開始添加果汁;大人吃飯時給孩子嘗一些成人食品;給孩子頻繁吃保健品或不必要的藥物(鈣劑、蛋白粉、牛初乳等等)。這樣可以誘導孩子的味覺過早發育,造成孩子出現對配方奶或常規輔食(米粉等)不感興趣。建議家長還是從平常喂養和生活中做起,不要過早給孩子添加鹽等調味品。鹽攝入過早、過多都會誘發孩子今后成人期出現高血壓等疾病。
輔食的添加會加重腸絞痛嗎? 孩子是否存在腸絞痛,與添加輔食沒有關系。輔食的添加不會加重腸絞痛。
有濕疹(過敏)的孩子輔食添加注意什么?
1歲之內的孩子,特別是目前已有濕疹的孩子不應添加牛奶和相關食品;雞蛋蛋白;帶殼的海鮮;大豆/花生等容易引發孩子過敏的食物。
濕疹的孩子要晚些(至少8個月)開始嘗試蛋黃。如果蛋黃不耐受,就要堅決停掉。黃豆漿不能給1歲以內的孩子喝,這樣可能會加重過敏——濕疹。
孩子的輔食不要太快地增加品種,這樣有助于濕疹的控制。
輔食添加時出現腹瀉? 剛開始加蔬菜時特別容易出現拉肚子。家長可以稍停1-2周,再加。最好先給孩子加菜葉做成的菜泥,帶孩子適應后再慢慢加起。現在,可以給孩子服媽咪愛+思密達止瀉。
孩子不專心吃奶? 吃奶時,媽媽在做什么?是否媽媽的舉措,比如說話等干擾了孩子專心吃奶。總之,孩子吃奶時,媽媽不要話太多,應該也在吃東西,或咀嚼東西。通過行為教育孩子現在應該是吃飯。
寶寶如何戒夜奶? 家長最主要的任務是給孩子養成比較規律的喂養。飲食過程不僅是營養素的提供,同時也是行為(飲食行為)的訓練過程。已4個月的寶寶應該能夠養成每3-4小時一次的喂養習慣。夜間最長無喂養睡眠可達5小時。
給寶寶戒夜奶要從7-8個月開始。我的做法是將奶逐漸變稀,量變少,使孩子對夜奶失去興趣,就非常容易戒除了。夜間能堅持5-7個小時,應該就非常好了。不必特意進行什么訓練。逐漸將喂奶時間調整到晚間和清晨。
微量元素檢查是否必要? 我非常反對給孩子進行微量元素檢查,特別是末梢血(指血或耳垂)檢測。因為末梢血采集過程中,針刺得創面很小,擠壓手指采血時,會有很多組織液混入其中,造成微量元素稀釋性變低。所以我非常反對末梢血檢查微量元素。再有,孩子生長發育正常,為何要檢查微量元素。單獨補充幾種微量元素到底有多大作用?因為人體需要多種營養素的組合,只補充幾種反而容易減少其它營養素的吸收。比如:補充鈣,可減少嬰兒胃腸道對同樣的二價陽離子鋅、鐵、銅、鎂等元素的吸收,也許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孩子貧血與否,不應僅僅看化驗報告。化驗取血是否通過手指?手指取血特別容易造成血液稀釋,因為手指取血時通過擠壓造成組織液混入血液。如果孩子現在生長發育正常,生活節奏比較規律,孩子清醒后情緒良好的話,就應認為孩子是健康的。 孩子出汗多與孩子生長代謝旺盛有關,家長不要特別焦急。
孩子生長曲線問題 首先先向你推薦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發布的身高和體重的曲線,網址是 www.who.int/nutrition/media_page/en/ 對于一個孩子的生長過程不是根據體重、身高的絕對數值進行判斷,應該了解嬰兒的生長發育過程。
胃食道返流
干嘔就是胃食道返流的現象。返流是由于已進入胃內的食物或半消化狀食物又經過食道返流或試圖返流入口腔。孩子會將返流回口腔的食物殘渣盡可能又咽回,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有時孩子在非喂養狀態下會偶爾出現吞咽的動作。而未返流回口腔的食物殘渣也會刺激食道,造成孩子出現惡心。對于沒有添加輔食的嬰兒,由于只是液體食物,所以非常容易出現胃食道返流或嘔吐;但已添加輔食的孩子就不太會出現胃食道真正的返流了,代之的就是干嘔等現象。孩子的飲食過雜或食量過多,以及玩耍時吞咽空氣較多都可出現干嘔現象。吃些促進胃腸蠕動或助消化的藥物:比如媽咪愛、乳酶生等都有助于緩解干嘔現象。
胃食道返流現象在孩子8-12月期間會逐漸好轉。為了避免返流,可在奶中加上少許米粉,將奶變稠。再有可以使用二甲基硅油。每次10滴,每天3次,喂奶前使用,也會獲得一定效果。
孩子鼻內總是分泌物較多,其實就是由于胃食道返流所致。家長可用浸滿橄欖油的面棍清理鼻腔,能夠幫孩子排出鼻內分泌物。
嬰兒為何厭奶?
“厭奶期”緣何而來 文/崔玉濤
吃奶應該是嬰兒最本能的需求了。可是在嬰兒成長過程中,有些會出現對吃奶不感興趣,甚至“厭奶”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其實最為關鍵的是影響到家長的心情。為此,家長經常會困惑、焦急、甚至無奈。到底什么因素可以導致嬰兒出現“厭奶”呢? 例:4個半月的寶寶最近“食欲”變得很差,本來每次喝180毫升奶,現在連100毫升都不到。只有到想睡覺的時候,家長才可勉強給孩子喂接近180毫升的配方奶粉。雖然,僅一個多星期孩子進食量有明顯減少,但孩子的活力正常,也沒生病,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家長從網上查到這種現象應該屬于“厭奶”。厭奶又是怎么回事?如何糾正呢?有些朋友的意見是耐心等待,可家長如何能夠“耐心”等待呢? 來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時,得到一些孩子喂養上相關的信息。孩子為足月自然分娩的嬰兒,生后媽媽堅持母乳喂養近5周后改為配方奶喂養。母乳喂養向配方奶喂養過程轉換時,沒有遇到什么阻力。孩子生長發育都非常“優秀”。在孩子三個半月時,根據一些朋友的建議,開始給孩子在兩次奶粉喂養間隙,添加蘋果或橙汁。孩子很快就接受了果汁的添加。可是,近一周來,孩子對喝奶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但對果汁的興趣依舊。
寶寶為什么會厭奶呢?其實厭奶并不是嬰兒生長發育中必然會遇到的情況,只是部分嬰兒可能遇到的。但是,近來出現厭奶的孩子越來越多。即使這樣,“厭奶”也不是醫學中的一種病癥。如果真是將厭奶進行詳盡的分析,可將“厭奶”現象分為“生理性”厭奶和“病理性”厭奶。 所謂“病理性”,就以為孩子身體出現疾病現象,這時孩子除了厭奶,還會出現相應的其它異常表現,比如:睡不安;精神差;易哭鬧等日常生活規律的改變和發熱;嘔吐;腹瀉等疾病表現。這種厭奶是非常容易得到家長重視,而且也很容易想到尋求醫生的幫助。只是這類厭奶現象非常少見,大多數孩子是在維持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規律時,出現的厭奶。 為此,人們冠以這種厭奶為生理性厭奶。其實,生理性厭奶又可分為真正的生理厭奶和心理厭奶兩部分。 真正的生理厭奶指的是因為孩子生理發育過程中的問題,導致進食后孩子出現不適感覺,從而產生對進食的暫時不感興趣或抵抗現象。孩子生后4-6個月內比較容易出現一種導致嬰兒頻繁哭鬧的現象——嬰兒腸絞痛。這種現象是由于孩子胃腸蠕動等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出現的生理性腹痛現象。還有在孩子出牙時,由于牙齦腫脹,造成吃奶時不適感。再有,嬰兒對牛奶蛋白不耐受或過敏,也會出現進食嬰兒配方奶粉后腹部不適。這些現象共同的特點是進食時嚴重哭鬧或哭鬧加重。 存在厭奶現象的孩子中最為常見的原因是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擾,致使孩子對吃奶,特別是配方奶喂養的興趣降低,出現進食奶量減少,因此被冠以“厭奶”。 1、 孩子進食時的環境過于嘈雜。隨著嬰兒長大,神經系統必將逐漸成熟。其中,表現在對外界事情的興趣逐漸增強。可是,家長在給孩子喂奶或喂輔食時,經常會說一些鼓勵孩子好好進食的話語,其他家長也可能會有來回走動或其它可能影響嬰兒的舉動。由于嬰兒不可能理解家長鼓勵他進食話語的含義,只能理解大人發音的動作。因此,喝奶或吃飯時孩子也學著發音“說話”。如果孩子進食時,家長的走動或其它聲音都可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孩子進食時,家長可以自己也在進食或嘴里咀嚼食物,比如口香糖等,以此引導孩子進行咀嚼。孩子喝奶或進食時,家長最好不要說話或做其它動作,這樣孩子可以比較專心地進食。 2、 進食食物間味道差異較大。孩子在生后會盡快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養。可是,在孩子3-4個月時,很多家長會給孩子添加果汁、鈣水等味道比母乳或配方奶重很多的液體,而且這些液體也通過奶瓶喂養。這樣非常容易導致孩子的混淆。為何同為奶瓶進食的液體,會有味道上如此的差別。待孩子味覺有些發育時,他們就會作出選擇,躲避奶汁的喂養,而等待果汁等味道較重的喂養過程。因為食物味道上差別造成的“厭奶”只能通過調整味道來解決。比如:將配方奶中也加些果汁,同時停止果汁的奶瓶喂養,待孩子再次接受配方奶后,逐漸減少配方奶中添加的果汁量,最后停止添加果汁。為了繼續給孩子提供水果中的營養,可采用果泥,小勺喂養的方式。
對于“厭奶”的認識不是在于如何正確治療或糾正,而是在于如何預防。疾病的及早認識和治療,可以避免孩子對食物的厭惡。再者,創造安靜專一的進食環境,避免食物間,特別是相同喂養方式的食物間,味道差異較大的現象,也是保證孩子順利進食的基礎。厭奶雖然不是疾病,但卻可能給孩子造成成長發育遲緩的問題,特別是給家長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他怎么突然不愛喝奶了 文/崔玉濤
吃奶應該是嬰兒最本能的需求了。可是成長過程中,有些嬰兒會出現對吃奶不感興趣,甚至“厭奶”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最關鍵的是會令家長的心情感到困惑、焦急,甚至無奈。到底是什么因素會導致嬰兒出現“厭奶”呢? 診室場景回放鏡頭 4個半月的寶寶最近“食欲”變得很差,本來每次能喝180毫升奶,現在連100毫升都喝不完。只有在想睡覺的時候,才能勉強喝到接近180毫升的配方奶粉。雖然寶寶進食量明顯減少已經近一個星期了,但他精神頭仍然很足,也沒生病。 著急的爸爸媽媽從網上查到這種現象應該屬于“厭奶”。但他們不明白厭奶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糾正?有些朋友建議他們耐心等待,可孩子吃得這么少,他們怎么能夠“耐心”等待呢? 無奈,爸爸媽媽來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了解到,寶寶是足月自然分娩的嬰兒,出生后,媽媽堅持母乳喂養近5周后改為配方奶喂養。由母乳喂養向配方奶喂養轉換的過程很順利,孩子很快就接受了配方奶,生長發育都非常“優秀”。在孩子3個半月時,聽從朋友的建議,父母開始在兩頓奶之間給孩子添加蘋果汁或橙汁,孩子很愛喝。可是,近一周來,孩子對喝奶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但對果汁的興趣依舊。 其實,厭奶并不是嬰兒生長發育中必然會遇到的情況,只是部分嬰兒可能遇到的。“厭奶”也不是醫學中的一種病癥。不過,為了解決寶寶的厭奶問題,先要搞清楚他到底屬于“生理性厭奶”還是“病理性厭奶”。 病理性厭奶有什么表現? 所謂病理性厭奶,就是指孩子因為身體出現某種疾病而不愛喝奶。這時孩子除了厭奶,還會出現其他相應的異常表現,比如睡不安、精神差、易哭鬧等日常生活規律的改變和發熱、嘔吐、腹瀉等疾病表現。這種厭奶非常容易引起家長的重視,而且他們也很容易想到尋求醫生的幫助。病理性厭奶非常少見,而且只要治療好疾病,寶寶就不會再厭奶了。 哪些原因會導致寶寶產生生理性厭奶? 大多數孩子是在維持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規律時出現的厭奶。為此,人們稱這種厭奶為生理性厭奶。生理性厭奶又可分為真正的生理厭奶和心理厭奶兩種。 真正的生理厭奶指的是因為孩子生理發育過程中的問題,導致進食后孩子出現不適感覺,從而產生對進食的暫時不感興趣或抵抗現象。孩子生后4~6個月內,比較容易出現一種導致嬰兒頻繁哭鬧的現象——嬰兒腸絞痛。這種現象是由于孩子胃腸蠕動等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而出現的生理性腹痛。還有在孩子出牙時,由于牙齦腫脹,造成吃奶時有不適感,也會產生厭奶。再有,嬰兒對牛奶蛋白不耐受或過敏,也會出現因為進食嬰兒配方奶粉后腹部不適而不想喝奶。 這些現象共同的特點是,孩子進食時會嚴重哭鬧或哭鬧加重。 怎樣避免最常見的心理厭奶? 除了孩子自身的問題,我們成人在喂養當中的一些不經意做法,也會使孩子對吃奶,特別是配方奶喂養的興趣降低,出現進食奶量減少,因此被冠以“厭奶”。 避免進食環境過于嘈雜。隨著寶寶慢慢長大,神經系統必將逐漸成熟,表現之一就是對外界事情的興趣逐漸增強。通常家長在給孩子喂奶或喂輔食時,會說一些“寶寶乖,好好吃飯!”等鼓勵孩子好好進食的話語,由于小寶寶還不可能理解家長這些話的含義,只能理解大人發音的動作。因此,如果家長邊喂他吃邊跟他說話,他也會跟著學舌,就不會專心喝奶了。 如果家里的其他人在孩子喝奶時在屋子里來回走動,這些聲音也有可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喝奶或吃輔食時,為避免讓他分心,家長最好不要說話或做其他動作,讓他專心地進食。為引導孩子好好吃飯,家長可以自己也吃些東西,或者嚼塊口香糖,寶寶也會學著吃起來。 避免用奶瓶喂養的食物味道差異過大。孩子出生后,會很快接受母乳或配方奶喂養。可是,在孩子3~4個月時,很多家長會給孩子添加果汁、鈣水等味道比母乳或配方奶重很多的液體,而且這些液體也通過奶瓶喂養,這樣非常容易導致孩子的混淆。孩子會弄不明白,從奶嘴里吸出來的東西,為什么這次和下次的味道會不一樣,而且差別那么大。等到孩子的味覺有所發育時,他們就會作出選擇,躲避相對比較淡的奶汁,而等待著你喂他果汁等味道較重的食物。 因為食物味道上的差別而造成的“厭奶”,只能通過調整味道來解決。比如:在配方奶中加些果汁,同時停止用奶瓶來果汁。等到孩子再次接受配方奶后,再逐漸減少配方奶中添加的果汁量,最后停止添加果汁。為保證孩子仍然能攝取水果中的營養,可以繼續給孩子吃果汁或果泥,但要用小勺來喂。 本期診室小結 ◆厭奶雖然不是疾病,但卻可能給孩子造成生長發育遲緩的問題,特別是給家長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對于“厭奶”的認識不是在于如何正確治療或糾正,而是在于如何預防。 ◆及早認識和治療孩子的疾病,可以避免孩子產生厭奶或厭食。 ◆創造安靜專一的進食環境,避免食物間,特別是相同喂養方式的食物間味道差異較大的現象,也能保證孩子順利進食。
饑餓:最好的開胃藥 文/崔玉濤
孩子吃得好才能長得好,為讓孩子能多吃一口,家長沒少動腦筋。可有時候事與愿違,你越想讓他好好吃,他越是對你精心搭配的食物愛搭不理的!結果孩子的長勢自然不理想。這不,診室里的這兩家人都是為這事來的—— 診室場景回放鏡頭一: 丁丁現在9個月。4個月以前主要以母乳+配方奶混合喂養,4個月后開始添加輔食。半歲前,丁丁的生長發育尚屬正常。可是,從6個月到9個月,丁丁體重只增長了0.5千克。據家長介紹,丁丁每天喝600毫升左右的配方奶,還吃3次面條、粥、米粉、雞蛋羹、菜泥、肉泥等不同輔食。按理說孩子的進食量和營養素的提供應該都不少了,可體重增長卻很緩慢,家長擔心孩子是不是得什么病了。 在詢問和檢查過程中,我見到了這樣的情景——只要丁丁稍有不耐煩,家長立即將裝有配方奶的奶瓶送入他的嘴里。問其原因,回答令我吃驚——不抓緊一切機會給孩子喂奶,就不能達到每天至少600毫升的目標!原來,家長給孩子規定了每天的進食量,必須完成。可孩子根本不配合,奶吃到五六十毫升就叨著奶瓶玩;喂飯時,全家人都必須上陣,唱歌、跳舞、做游戲。孩子體重長得越慢,家長就越絞盡腦汁想新的招數,可丁丁體重沒見增長,家長卻被折磨得要崩潰了。 診室場景回放鏡頭二: 小豆是個1歲半的男孩,非常活躍,連吃飯也不肯安靜下來。家長為此想盡了辦法:少量多次喂、追著喂、邊玩邊喂。他們苦惱地說:給孩子喂飯就像打仗,而且這仗是越來越難打了!雖然孩子的身高、體重等發育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但生長速度明顯減慢。無奈,家長帶著孩子來到診室,尋求解決的辦法。 為什么孩子對吃飯沒興趣? 為讓自己的寶貝吃得好,長得快,家長什么都舍得:值得花錢買營養豐富的食品、舍得花時間了解育兒知識、舍得花精力鼓勵孩子進食……可最讓他們苦惱的是,自己盡心盡力,孩子卻不買賬!家長雖然能夠決定給孩子吃什么、設定進食的時間、選擇合適的進食地點和方式,但是孩子卻可以選擇他們是否愿意吃、每次吃多少。如果你不考慮孩子的選擇,那小家伙很可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反抗。 消極怠慢。就像第一個例子那樣,孩子雖然能接受家長的喂養,但心不在焉。對于吃飯心不在焉的孩子,家長往往就會采取少量多次喂養的方式。少量多次喂養會使孩子失去饑餓的刺激,胃酸的分泌量就會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孩子喪失對吃飯的興趣。而且,少量多次喂養還會使孩子失去早期訓練注意力集中的機會。 積極抵抗。第二個例子就是典型的積極抵抗。孩子對吃飯根本不感興趣,而且將吃飯與玩耍混為一談。在他的小腦袋瓜里,“吃飯” 是與唱歌、玩耍等共同組成的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單獨的概念。為了使孩子盡可能多吃些食物,家長絞盡腦汁,變換花樣,但得到的不是孩子逐漸安穩地接受食物,而是更加排斥進食。如果在孩子玩耍興致正濃時給他喂飯,還會造成孩子的厭惡,甚至抵抗,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家長經常抱怨的“厭食”。 怎么讓孩子重新愛上吃飯? 最好的方法就是“饑餓療法”:等到孩子真正餓時才喂他,并讓他逐漸養成正常進食的規律和習慣。 由于孩子已經對吃飯興致不足,開始實施饑餓療法時,孩子即使已經餓了,也不會專心地堅持到吃飽,往往吃到半飽時就開始玩了。這時,家長要注意控制吃飯的時間,一般20~30分鐘后就要停止喂養。等下次吃飯時間到了,再給他吃。當然,很可能孩子還沒到下次吃飯時間就已經餓了,鬧著要吃的。這時家長千萬不能心軟,要想盡辦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玩喜歡的玩具,做喜歡的游戲,甚至可以帶孩子外出。這段時間可以給孩子喝些水,但是絕不能給他任何東西吃。等到下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再給孩子喂飯。幾次后,孩子就會明白吃飯的真正含義——不吃飽就會餓著。 有一點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能用“誰讓你平時不好好吃飯,就讓你餓著!”這類的話刺激孩子。家長應該作出“裝傻”、“同情”或“無奈”的舉動,假裝幫孩子到處找吃的,或找錢準備出去給他買食物,當然,最終肯定沒有找到任何能吃的東西,也沒有找到錢去買食物。這樣就不會使孩子心里產生對“饑餓療法”的抵觸情緒。 饑餓的刺激能促使孩子明白吃飽的含義,不僅可以改變孩子對吃飯的興趣,保證他每次吃到足夠的量,保障孩子的生長發育。而且還會養成他集中注意力做事的習慣。 本期診室小結: ◆孩子具有良好的進食習慣,才能保證營養素的攝入,使孩子能夠正常生長發育。也就是說,均衡營養組合+良好進食行為,才能培育出真正健壯的孩子。 ◆饑餓訓練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改變孩子喂養行為不良的方法。一定要使孩子自己認識到不集中精力吃飽飯就會挨餓,這樣才可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又將這種饑餓療法稱為“愉快饑餓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