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測試。受測試幼兒都被問到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 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劃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型。其中充滿自信型幼兒占28%,良好適應型幼兒占40%,沉默寡言型幼兒占8%,坐立不安型幼兒占10%,自我約束型幼兒占14%。當這些孩子長到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成年后的性格基本沒有改變。 卡斯比據此認為,寶寶性格特征在3歲之前已經基本定型,雖然在以后成長過程中有一些改變,但這種變化似乎不太明顯。卡斯比教授因此倡議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3歲以內寶寶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這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寶寶將來所處的社會環境。如果能在寶寶3歲之前通過教育給寶寶施加影響,那么寶寶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Whiting提出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孩子更容易被嬌生慣養,因為孩子可得到許多的養育者。在這種家庭里,父母角色更趨于擴散。他建議在這種家庭里,孩子與母親保持緊密的接觸,并且在最初幾個月與其他家庭成員分開,這對于孩子早期人格發展是很重要的。 健全幼兒的人格 我們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幫助幼兒增強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識,發展幼兒的自主、自信和自制力; (2)培養幼兒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學習適當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方法; (3)改善幼兒與人交往的技能,形成與人合作、分享和商量的品質; (4)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