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坐立不安、不愿意和陌生人講話、動不動就發脾氣……對于孩子日常出現的異常行為,不少家長懷疑孩子存在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在華東師大舉行的兒童心理咨詢培訓班上,專家指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接觸與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關系,盲目借助醫療方法解決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并不科學。 “我家孩子今年剛滿一歲,平時經常亂發脾氣,也不愿意讓陌生人抱,其他同齡的孩子喜歡的東西,他都不喜歡。我懷疑他可能得了什么病,想帶他去醫院咨詢。”不少家長提出類似疑慮。記者發現,對于18個月以內的嬰幼兒,家長們既想提早發現孩子潛在的心理或生理異常,又吃不準這些異常反應是什么原因所造成,以及如何去解決,只能盲目地拉著孩子去看醫生。 專家指出,家長如果總是帶著孩子四處“看病”,而相關醫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相對匱乏,反而可能耽誤孩子大腦的健康成長。 華東師大兒童心理咨詢與潛能發展師培訓部負責人曾祺坦言,目前一些兒童保健師也無法對嬰幼兒身上所反映出來的異常行為做專業化的標準評估,而直接接觸孩子日常生活的家長或照顧者,雖然知道孩子的具體癥狀表現,卻不知道該如何干預。 “目前,針對嬰幼兒的治療范圍常常是針對孩子的某一個行為反應,其實對一些嬰幼兒而言,所體現出來的癥候群可能更多地和親子教育有關。”專家指出,家長平時多與孩子交流,真正了解兒童日常行為異常的原因,采取及時科學的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