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二:塵土不見了 背景:房間大部分家具落滿灰塵,急需清理,其中以客廳為積塵之最。 策劃: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比較,確認哪些家具臟了,知道為什么要擦。父母也可以“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要做的事,自然引導孩子入境“游戲”。 過程 尋找目標。“寶寶快來看一看,房間里哪兒臟了?什么該擦了?”通過提出問題,鼓勵孩子主動發現該做的事,引導孩子邁出“有所為”的第一步。可視孩子的年齡,進行引導,如歪頭看看、手指抹抹等。 交流信息。親子間相互交換自己所搜集的情報:如桌子該擦了,因為有臟印兒了;柜子該擦了,因為都能劃出道道了;茶幾該擦了……通過交流擴大兒童的關注范圍。 討論分工。“媽媽一個人擦,得干很長時間。我們一起動手,一會兒就干完。寶寶會擦嗎?你能擦哪兒?”鼓勵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身體高度和應付能力的擦拭對象。引導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成人認為孩子的選擇不妥,最好不要簡單拒絕,在不構成安全隱患的前提下,給孩子留下選擇的空間,便是給了孩子主動發展的可能。 各司其職。每個家庭成員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擦拭自己分管的責任區。勞動的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并注意運用語言及身體動作感染和鼓勵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緒。 快樂分享 夸夸我自己。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分享合作的快樂。“看,爸爸真棒,把高高的臥室柜擦得這么亮。”媽媽也可以自我介紹:“電視柜上的土真多,我用了兩塊抹布才擦干凈。” 發現變化。“快看,寶寶真了不起。原來這塊抹布是白白的,現在白抹布抓到了這么多的塵土。” 建議:這類家務清潔工作不宜在任務太重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以免孩子煩躁與產生反感,避免孩子對勞動產生負擔沉重的消極體驗。可視孩子的年齡,在參與清潔的活動中,做出有彈性的調整。如孩子認領很多任務,但實際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游戲的口吻介入協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在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過程中,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 方案三:幫助媽媽洗衣服 背景:該洗衣服了,可以在收集衣物、晾曬小件物品和涂抹衣領凈等環節讓寶寶介入。 過程 收集洗滌對象。交給寶寶一個洗衣袋(或塑料袋、紙袋),請孩子看看找找,哪兒有臟衣服,把它放在袋子里,送到指定的地方。 分類。成人可以直接提出分類要求,把外衣放在一起,內衣放在一起。教孩子學會分辨哪些是外衣,那些是襯衣。如果孩子稍大些,也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一次洗不了這么多,要分開洗,可以怎么分?如果孩子提出的分類標準有一定的道理,父母要盡可能接受,培養孩子主動想辦法、動腦筋做事的習慣與意識。 觀察洗滌過程。家長邊做邊向孩子講授相關的簡單常識。如局部涂抹衣領凈時,可介紹這種洗滌劑的特殊作用,甚至可以讓孩子抹一抹,體驗除污效果,培養孩子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如果是機洗,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對電器與安全方面的認知經驗的積累,要清楚地告訴孩子,電源不能亂動,什么地方可以動,什么地方不能動,為什么,強化兒童的自護意識。 晾曬衣服。晾曬小件衣物時,可讓孩子幫忙從洗凈的衣物中取出小件物品,并找到合適的地方晾曬。還可以幫媽媽數一數,今天洗了多少件衣服?寶寶幾件?爸爸幾件?媽媽幾件?誰的多?為什么? 建議:不要嫌孩子礙手礙腳或幫倒忙,要珍惜失敗在孩子積累經驗中的特殊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