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愛是最基本的動力,也是最核心的動力,愛可以創造偉大的親情,也可以創造家庭的不幸.根據海靈格的理論,愛的動力會導致系統追求平衡的力量,愛的動力如果能服從系統的最基本動力要素:序位,則可以化解不當的愛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師的《愛的序位》《誰在我家》兩本書作為父母不得不讀啊。 最近社會上褒貶有之的于丹,她在《論語心得》中也講到了家長不要借助“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總結家庭中利用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從而給孩子心靈成長帶來不良影響的現象如下: 1、“你是我生的,你是我養的,所以你該...”這是最常見的控制,讓孩子背上還債的負擔,孩子在系統動力內無法朝正向突破。按照序位,序位高的父母,不能要求序位低的子女按照自己的模式生活,孩子有選擇權力的前提是沒有心靈的沉重枷鎖。 2、“我活得不容易,我的生命是悲慘的...”這是隱性的控制,也是負面效應很大的控制。這種動力會迫使孩子將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差以尋求心靈的平衡。 3、“我養你不容易,所以你不應該對他(她)好...”夫妻離異后,往往有一方會在孩子面前經常說他的前夫(前妻)不好,這剝奪了孩子對父(母)的確認,序位不是靠養育與否得來,也不是靠其他而來,這是從出生起就擁有的序位權力。孩子在夾逢中求生存的結果是心靈成長的扭曲。 4、“你不聽我的話,我真命苦...”父母有時以自己多么“命苦”,來要挾孩子聽話,孩子被迫進行補償,往往帶來孩子悲劇性的性格命運。 5、“你不聽話,我養你容易嗎?真不如當初不要你了...”養育孩子等于受苦,還有威脅;迫使孩子以自己的命運進行補償,威脅式的控制讓孩子從小便沒有安全感。 6、“你的父(母)對我如何不好...”按序位來說,伴侶之間的秘密不應該告訴孩子,也不應該把伴侶之間的不和與不滿傾訴給孩子,更不應該借此讓孩子與自己成為同盟反對另一方。否則,孩子的心靈要承受由此帶來的枷鎖。 以上種種,大多假借“愛”的名義,并以受苦受難的面貌出現,很多人沒有看到深層系統結構,無法不“感動”,進而也站在那些父母背后大吐同情的口水,再一次加深了孩子的負疚感。所以,同情大都是削弱當事人力量的表現,并且也是加劇了系統結構的扭曲。 作為父母,愛孩子,就要給孩子尊重,給孩子安全感,給孩子心靈的自由,不要因為自己對孩子的依賴與期盼而假借“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