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的孩子沒有缺點

收藏 分享 2007-10-18 22:42| 發布者: 媽網客服@jn| 查看數: 1883| 評論數: 0|來自: 本站原創

      原發《都市主婦》2004年7期

      文:小巫

      我的兒子Sam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妮妮,是個美國小姑娘,今年5歲,比Sam大一歲。平時她媽媽上班,妮妮由鄰居的幾位美國少年照看。每天下午從幼兒園出來,Sam就到小區的操場上找妮妮玩兒,我跟那些少年們一起打球。
        
      一天下午,去找妮妮玩兒之前,Sam要騎著他心愛的自行車。我對Sam說,如果妮妮要騎你的車,你可不能推妮妮。曾經有一次Sam也是帶著車跟妮妮玩兒,讓妮妮騎了一會兒,把車要回來時妮妮不肯下來,Sam一著急就推了妮妮一把,妮妮從車上摔了下來。操場上是水泥地,摔下來比較危險。Sam答應不推妮妮,但是也宣告他不會讓妮妮騎他的車。

      到了操場,我和少年們開始打球。突然間,Sam大哭著來找我,“媽媽我不要妮妮騎我的車!”原來妮妮趁著Sam不備騎上了車,Sam向她要,她不給。我抱著Sam坐在椅子上安慰他,看管妮妮的美國少年之一安妮見狀找到妮妮,說她不應該沒有爭得Sam同意就擅自騎他的車,妮妮也哭起來。我對Sam說,你看,本來你們挺高興的,你不肯跟好朋友分享你的車,結果兩個人都不高興了。安妮拉著妮妮走過來,對妮妮說,你先跟Sam道歉,然后好好問他能不能騎他的車。妮妮小聲道了歉,Sam則跳上車騎走了。我對妮妮說,這輛車是Sam的心愛之物,他從來不讓別人動(包括自己的妹妹),今天才騎了沒多久,還沒過癮呢,你就先讓他騎吧,待會兒他騎夠了,就會讓你騎了。
        
      兩個孩子都不哭了,也不理對方了。Sam騎著車轉磨磨,妮妮躲在一邊的器械上。Sam過來找我,嘟嘟囔囔“媽媽你來”,我知道他要什么,我對他說,妮妮是你的好朋友,你想跟她一起玩兒對吧?你去跟她和解吧。Sam還是吭吭唧唧“我要媽媽跟我”,我說,“不行,媽媽也跟朋友在一起,我離開了球場,朋友們就不能繼續打球了。現在我要回到我的朋友那里去,他們都在等我,我不能離開他們。你去找你的朋友,解決你們的矛盾。”
        
      我回去繼續打球,Sam騎著車圍著我們轉了幾圈,每次我都勸他,“Sam離開球場,小心球砸到你身上。”Sam見我這里沒什么希望,就慢慢地騎向妮妮。到了她附近又掉轉車頭騎開,三番五次之后,我也不看他了,專心打球。不知道從哪一分鐘開始,這兩個小家伙又笑成了一團,丟掉的友誼找回來了!

        
      偶爾想起這件事,我不禁有些好奇,如果換了別人,她會不會有這樣的反應——

1、        Sam不肯跟小朋友分享他的車,媽媽批評他,要求他把車讓給妮妮騎,Sam仍然拒絕,媽媽覺得有些丟臉——我的孩子怎么這么小氣!

2、        Sam哭鼻子,媽媽也批評他:“別人騎你的車又怎么了?這么點小事也哭鼻子?還像個男孩子樣嗎?”心里頭也挺煩的——我的孩子怎么這么窩囊!

3、        Sam跟妮妮鬧別扭了,媽媽帶著Sam去求和,要求Sam必須馬上跟妮妮和好,甚至替Sam向妮妮道歉,拉著他們的手放到一起,等等——總之是要參與和解救。如果Sam反抗或者干脆跑掉,媽媽覺得臉上訕訕的,心里恨恨的——回家收拾他去!

4、        事后跟朋友們講起來,還免不了抱怨孩子幾句:這孩子,真不懂事!別人家的孩子都挺大方,偏他小氣,還窩囊。你說說,我該怎么糾正他這些個缺點?


一些朋友和編輯向我反映,有些媽媽在看了我的書后說,“小巫怎么把Sam夸的跟朵花似的,好像Sam渾身上下只有優點沒有缺點!”

我聽了還覺得奇怪:對啊!在我看來,Sam的確只有優點,沒有缺點啊!后來在育兒論壇上,經常看見“我怎樣才能糾正孩子的某某缺點”一類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媽媽們對自己的孩子太苛求了!她們忘記了什么是“正常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孩子”,結果當然是竹籃子打水,不僅自己傷心失望,孩子也惶恐不安、自卑沮喪。


先分析一下Sam和妮妮的這次事件:

1、        Sam不肯跟妮妮分享自己心愛的自行車,是不是缺點?不是。這是4歲孩子的正常表現。一位早教專家這樣解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能夠分享,就是能夠把自己所有心愛的東西給任何人。因為有這樣的誤區,家長常常強迫孩子把最心愛的東西交出來,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心愛的物品,就如同家長也有比如鉆戒之類的珍寶一樣。有人會強迫你把手上的鉆戒摘下來讓她戴一個星期嗎?那你也不要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愛之物。孩子可能會和小朋友分享很多東西,但他最心愛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這并不阻礙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和完善,也并非需要“改正”的“缺點”。

2、        Sam的車被妮妮搶走了,他著急得大哭,是缺點嗎?也不是,甚至這是他的進步。妮妮搶走了他的車,他本能的反應是推倒她、搶回來,這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這次他牢記媽媽的教誨,修正了以前的不恰當行為,不肯使用暴力,無奈之下,只有哭訴。多么優秀的孩子!我應該表揚他才對啊!

3、        Sam和妮妮鬧別扭了,想和好卻又猶疑畏縮不前,甚至想讓媽媽幫忙。這是缺點嗎?當然不是。這也是正常的表現。孩子的社交技巧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而是在諸多類似的“事件”與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我是否應該參與其中、幫助Sam呢?這要視他的年齡和“閱歷”而定。如果在3歲之前,我會帶著他找到妮妮,協助他向小朋友表示友好。現在他4歲了,我如果再跟著攪和,就不是幫助,而是阻礙他的成長了,下一次他還是不能夠獨立解決這個矛盾,還是需要依賴家長。


從這一件具體的事例我們能夠看出來,許多我們成年人看著不合適的表現,其實是與孩子年齡相符的正常行為,是普遍存在的。

可能不少家長心里頭都暗暗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彬彬有禮、落落大方、慷慨豪爽、人見人愛,小朋友要他的玩具,他痛快地給予:“拿去玩兒吧!”和小朋友鬧了矛盾,他爽快地賠禮道歉、握手言歡、不存芥蒂。不要說天下很少見這樣的“模范”兒童,就是成年人恐怕也很難做到吧?用這樣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除了讓孩子感到自卑、讓家長感到煩惱之外,還能達到什么建設性的目的呢?再說,就是硬逼出這么個失去了童真的小君子來,唯一獲得滿足的,不就是我們當父母的虛榮心嗎?

所以,每當孩子表現“欠佳”時,我們最好做到——

首先,默念幾聲:我的孩子是一個普通的、正常的孩子;什么“毛病”都沒有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他的行為,接納他的特性;幫助他、引導他、鼓勵他,避免批評、斥責和強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要因為顧全自己的面子,而做出傷害孩子的言行。

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為看作是“缺點”,必須“糾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敵”。一旦你對這些“缺點”宣戰,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淵。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家長都擔心,如果我不“糾正”孩子的這個“錯誤”,他會不會變得自我中心、難以管教?其實這個擔心來源于家長內心的一種恐懼,這個恐懼的根源在于家長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現實。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戰,留待下一期的討論。

 

最新評論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互聯網清理整頓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20217粵ICP備09174648號粵網安備案號:4406043013573公安機關備案號: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權所有    版權保護投訴指引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電子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粵網文[2016]7051-1702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電話:020-85505893/18122325185 舉報郵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中國互聯網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kf@m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