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指由于缺氧或分娩時產傷,使顱內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或血管破裂,血液外滲,造成的顱腦內出血。顱內出血的表現為嘔吐、尖聲哭聲、呼吸不規則,甚至頻繁抽風等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嚴重者則有嗜睡、昏迷、肌張力低下、呼吸變慢、肢體厥冷等抑制的表現。嚴重的顱內出血常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活者則可能遺留腦性癱瘓、癲癇、腦積水、智力發育不全等后遺癥。 對本病應重在預防,如認真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產,及早發現并糾正異常胎位,分娩時產婦應積極、主動地配合助產等環節,均可減少顱內出血的發生。 顱內出血一旦發生,則應視為高危兒,并送到新生兒監護室受監護治療,治療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 鎮靜、止痙、防止繼續出血; 2.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細胞; 3. 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保證熱量和液體供給; 4.預防和治療肺部感染。 由于急救醫學和監護設施的不斷進步,目前顱內出血的病死率已大大下降,對存活兒加強早期的神經行為干預,及早給予教育和誘導,可有效地減少或避免智力低下等神經系統后遺癥,減少傷殘率的發生。 |